
媒体之声
两会观察丨加速5G-A与AI深度融合 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扩大5G规模化应用”“培育6G等未来产业”,并强调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协同效应。 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提出要“纵深拓展5G网络覆盖”“推进‘5G-A×AI×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等。在刚刚闭幕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25)上,5G-A与AI的融合发展也是大会的热议话题之一。5G-A、AI等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将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 扩大5G规模化应用,纵深拓展网络覆盖面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扩大5G规模化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标志着5G技术正逐步从基础设施建设向深度应用拓展。2024年,我国已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关于5G的建设目标,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90%以上行政村通5G。工信部最新发布的《2024年通信业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5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14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56.7%,用户规模持续提升;5G基站为425.1万个,占移动电话基站总数达33.6%,5G网络建设深度覆盖。2024年12月,工信部提出2025年累计建成5G基站超450万座,向偏远地区扩展覆盖。5G网络的广泛覆盖,为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目前还有地方仍存在5G信号弱覆盖甚至无覆盖区域,还有些热点地区5G网速满足不了用户日益增长的数字消费需求。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深入开发和生产生活场景的逐渐丰富,纵深推进5G网络覆盖面是必然要求。未来,5G网络的建设不仅要拓宽区域广度,更要纵深拓展网络空间覆盖深度。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塔董事长张志勇就建议,“合理规划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5G网络在地下空间的部署。” 从5G到5G-A,传输速率更高,基础时延更低,连接范围更广。3CC(三载波聚合)技术实现峰值速率20Gbps,支持4K/8K实时传输。通感一体技术融合通信与雷达感知能力,实现低空经济亚米级定位精度。RedCap(5G轻量化)和无源物联网技术,解决了大规模物联网设备的低功率、低成本接入问题。2024年是5G-A商用元年,全国300多个城市启动5G-A网络建设。这些3CC、RedCap、通感一体新技术部署正是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5G网络覆盖的有力举措。 加强5G-A与AI深度融合,纵深推进行业应用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移动总经理马奎建议:“推进‘5G-A×AI×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释放乘数效应,加快消弭数据鸿沟、算力鸿沟、智能鸿沟‘三个鸿沟’。”在刚刚闭幕的MWC25上,中国移动发布“星罗算力网络”与5G-A智能控制面,联合华为验证的无线AI技术将用户体验优化效率提升40%。中国电信全球首发5G-A全域覆盖网络和“5G-A+8K-VR”低空直播系统,在低空通信领域实现无人机物流毫米级精准管控。中国联通广东公司联合格力、华为推出的5G-A原生专网方案,打造全球最大智能黑灯工厂,利用5G专网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生产。 5G-A加速融合AI,打破时空限制,赋能千行百业。当前我国5G应用已融入80个国民经济大类,应用案例累计达13.8万个。“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7万个,在10大行业形成了20大典型场景,南京、武汉、青岛等10个首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启动建设。5G-A与业务、感知、AI、终端互通互融,展示了移动AI的创新应用。在上海宝钢轧钢产线上,上海电信建设5G-A专网,实现高架起重机远程控制、重载AGV自动驱动、钢表面质量检测等一系列场景智能化革新;在江西崇仁,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信抚州分公司“宗强班”班长宗强带领团队打造了“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示范标杆项目,依托天翼云与AI算法能力,让数字技术成为乡村治理、产业振兴的“好帮手”。 同时,5G-A与AI在空中架起数字桥梁,助力低空经济腾飞。2024年在云南保山云瑞机场,全球首个5G-A智慧机场通感一体基站在此建成并开通,实现了5G-A通感一体技术及AI在智慧机场建设中的首次成功应用;中兴通讯联合中国移动完成5G-A通感一体低空场景能力验证测试,市民能享受无人机送外卖上门的服务。5G-A与AI的融合将推动低空产业蓬勃发展。对此,浙江移动总经理杨剑宇、上海移动总经理楼向平、重庆移动总经理夏泳、湖北电信总经理张敏等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要加快5G-A技术攻关,进一步完善通感一体能力,依托现网构建300米以下空域5G-A专网,突破传统网络能力边界,推进5G地空通信技术发展,构建自主可控低空智联体系。 前瞻布局培育6G未来产业,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 今年6G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出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叶美兰表示,“要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围绕6G领域亟需突破的太赫兹通信、新型网络架构、网络协作通感、内生安全等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 在《人民邮电》报组织的“专家看两会”报道中,中国电信研究院院长张成良表示:“应当充分抓住AI和6G发展的新契机,推动信息通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MWC25上,GSMA大中华区总裁斯寒表示,“在全球协同发展中,6G也会迎来统一标准。”此次大会现场,华为也通过5G-A的“空地一体通信网络”为6G技术积累经验。 2024年9月,3GPP通过首个6G标准项目“场景用例与需求研究”。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建设6G创新产业集聚区,紫金山实验室完成太赫兹100Gbps实时传输试验。但6G研发仍在攻坚克难阶段,太赫兹器件材料、星地融合管理、AI算力能耗等亟待突破,数字孪生、全息通信、智能交通等场景还在探索。 据GSMA最新发布的《2025年移动经济报告》,截至2024年年底,近六成全球人口接入移动互联网,全球竞相开展数字化建设。而我国目前已经实现90%以上的行政村通5G,走在数字建设的前列,未来也将继续推动5G-A等数字技术大规模发展。数字经济时代,我国始终锚定网络强国发展战略,加速5G-A融合AI赋能千行百业。从低空经济的无人机自主巡检到工业互联网的柔性产线调控,从智慧城市的数字孪生推演到医疗领域的远程手术协作……我国正在以5G-A和AI为引擎,促进5G-A等数字技术早发展、早受益,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
编辑:于莉莉 李珮雯
监制:蔡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