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中国增值电信业务发展现状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郭顺义 北京邮电大学 杨桦
随着基础电信业务量(主要指语音业务)的逐渐饱和,我国基础电信运营商正在努力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它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对准了增值电信业务。加入WTO后,中国电信业首先对外资开放了增值电信业务市场,包括设备制造商、虚拟运营商、终端制造商等在内的其他电信企业也纷纷进入了增值电信业务领域。
我国发展增值电信业务的外部环境
我国已经形成了增值电信业务发展的良好环境,包括技术环境、用户需求和政策环境。
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IP技术的发展为增值电信业务提供了全新的平台,电信业务正由以语音业务为主导向以数据业务和移动业务为主导转移。在IP技术的推动下,传统的电信网络及运营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统一的网络架构正在逐步向核心骨干网与接入网彼此分离、业务与网络彼此分离的方向演变。
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看,单纯的语音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用户对通信的需求。人们普遍希望能够得到多样化、综合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这种需求随着用户数的高速增长越来越大。截至2002年9月底,我国固定电话用户数已经突破2亿,移动电话用户数也达到—厂1.9亿户,两项相加,我国电话用户总数已经超过3.9亿,跃居世界第——位。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为增值电信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用户规模优势。
政府管制的放松也为增值电信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电信条例》除对经营基础电信业务的电信企业仍然严格要求国有股权不得少于51%以外,对国内非国有经济,包括私营经济投资经营电信业务没有作其它限制性规定,这就意味着各类投资机构包括私有资本,都可以进入增值电信业务市场;信息产业部对增值电信业务实行许可证制度,资费基本放开,同时在《电信条例》中留有余地,鼓励创新;我国加入WT0后,电信业首先开放的就是增值电信业务市场,而且对外资没有不能控股的限制。可以说,比起基础电信业务来,增值电信业务“有幸”在更加广阔和自由的空间里更“健康”地成长。另外,为了鼓励增值业务的发展,拓宽增值电信业务提供商的服务内容,信息产业部也对增值业务的范围进行了不断的细化与拓展。2000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规定增值电信业务包括:电子邮件、语音信箱、在线信息库存储和检索、电子数据交换、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增值传真、互联网接人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可视电话会议服务等九项内容。2001年6月11日,信息产业部又发布公告对《电信条例》中增值电信业务的内容做了调整,将增值电信业务划分为固定电话网增值电信业务、移动电话网增值电信业务、卫星网增值电信业务、因特网增值电信业务、其他数据传送网络增值电信业务五人类,每一类所含内容也在原《电信条例》规定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和调整。调整后的增值电信业务覆盖的范围更加宽泛,种类更加齐全和多样化。
我国增值电信ql,务发展的现状
增值电信业务在世界范围内早已不是新生事物,尤其在亚洲,日本的NTT DoComo和韩国的SKT更是增值电信业务领域的“领头羊”,但我国的增值电信业务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或者说“起飞”阶段,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
服务层面
这里所说的“服务层面”主要是从增值电信业务提供商的角度分析我国增值电信业务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的增值电信业务提供商已有4000多家,主要包括各类工SP(提供互联网接人服务及相关增值电信业务)、ICP(提供互联网内容相关服务)、ESP(提供电子商务相关服务)、ASP(提供企业汀系统管理应用服务)、虚拟运营商、转售业务提供商等。业务范围几乎涉及全部增值电信业务,成为增值电信业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营主体的多元化有效地繁荣了增值电信业务市场。这些增值电信业务商有着共同的特征,从硬件上来看,它们没有网络设施和频率、带宽资源,而是通过租用网络并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合,提供增值电信业务;从软件上来看,它们多是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中小企业,拥有丰富的市场销售经验和广泛有效的销售渠道,能够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提供专业化的、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增值电信业务。
在形形色色的增值电信业务提供商中,虚拟运营商作为电信网络运行与电信业务走向分离的产物、作为未来连接网络运营商和最终用户之间的桥梁,逐渐成为电信行业的重要角色。目前,关于虚拟运营商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定义,但它大体是指一些类似于银行或零售商的公司,他们没有自己的网络,但从网络运营商处租用网络、购买服务,并对服务内容进行包装、开发、加工、整合等深度加工,以提升电信服务的附加值,然后再以自己的名义销售给最终用户。虚拟运营商的业务范围可以有两个部分:一是与一般的增值电信业务提供商一样的增值业务;另外一部分是电信业务的转售。虚拟运营商可以从基础网络运营商那里批发业务量,然后通过包装,打上自己的品牌再提供给客户使用。英国的维珍公司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虚拟运营商。
我国加入WTO以后按照开放协议,对外资首先开放增值业务的市场。但是一年多来,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增值业务市场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外国电信巨头们大多采取观望或谨慎进入的策略。
今年3月22日,经过一年的准备工作,由上海电信持股60%, AT&T持股25%,上海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持股1 5%的上海信天通信有限公司宣布正式成立。该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IP虚拟专用网、接人连接管理、用户端设备管理、防火墙管理、主机托管、电子商务等增值电信业务。国外的其他电信巨头也开始谨慎地开展中国业务o SKT已宣布与中国联通成立合资公司开展增值业务。电讯盈科也开始进军中国内地市场。
增值电信业务提供商的数量决定了增值电信业务市场的竞争程度,互联网接人市场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我国的互联网接人服务市场上除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实力雄厚的主体运营商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工SP进入互联网接人服务市场,企图“分一杯羹”o其中比较典型的是263网络集团,这个中国电信以外国内最大的独立工SP服务提供商,占据了全国工SP市场近10%和北京地区40%的份额。可惜,象263这样成功的例子寥寥无几,绝大多数ISP都是惨淡经营,前景不被看好。虽然价格战一打再打,甚至有些工SP抛出“免费上网”的杀手锏,不惜“赔本赚吆喝”,但消费者依然不买帐,就连上海这样经济发达、上网通信需求较高的城市也已经有四成的接人商悄然退出市场。
业务层面
在具体的增值电信业务上目前我国只有短信业务和互联网接人服务方面还显得有声有色。
短消息业务的发展是移动通信运营商所始料不及的。据统计,从2000年第四季度开始,全国短信息业务量以每月几千万条的数量激增o 2001年,中国移动的短信息业务量高达l 59亿条,中国联通约为30—40亿条。按每条短信一—角钱计算,短信业务—年就创造了将近20个亿的收入。短信已成为移动通信业务新的增长点,包含着巨大的商机和发展潜力。今年10月中国移动的多媒体短信业务一一“彩信”正式投入商用,虽然目前发展情况并不理想,主要是受到手机终端的限制。但毋庸置疑,同时可以传送图片、声音和文字信息的彩信比短信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彩信”的辉煌应该只是时间的问题。最近小国移动采取措施,采购了100万部手机,希望能够通过业务的捆绑推动“彩信”业务的发展。
虽然移动增值业务远不止短信这一项,但相比之下,其他的增值业务就象一只只不起眼的“丑小鸭”,几乎无人间津。有数据显示,78.2%的移动用户经常使用移动增值业务,但在这其中有97.5%的用户仅仅使用短息这一项增值业务,只有2.5%的用户使用手机银行、手机炒股、定制消息等其他业务。在大多数人看来,手机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打电话,其次是发短信,顶多再订个天气预报,有这些就足矣了。他们不需要或者消费不起速度慢、资费昂贵的手机上网业务,至于还有什么其他的增值业务,就更不关心了。事实上,用户对增值电信业务的需求目前还不旺盛,潜在的需求没有被充分地开发出来,这里不仅有资费、终端限制的原因,最关键的是增值电信业务提供商(包括主体运营商)对增值业务的宣传力度不够,消费者对大多数增值业务不了解,不知道这些业务能为自己带来什么样的附加价值, 自然就不会去使用。
固定的增值业务方面,互联网接入服务也是目前已被大多数消费者接受、发展前景良好的增值电信业务之一。国内大多数接入服务商提供的服务项目主要集中在拨号接人和专线接入两大部分。在拨号用户中,“主叫计费”用户和“注册拨号”用户占96.3%,宽带接入用户占3.6%,“上网卡”用户还只是补充形式。根据2002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工C)在京发布的第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已经达到3370万人,其中拨号用户为2133万,约占网民总数的63%。2001年新增拨号用户590万,拨号用户增长率为38%。可见,拨号接入(现在我国主要是窄带拨号接入)虽然速度较慢,但由于其费用低廉、接人方便,在未来几年内仍是我国网民主要的上网方式。
虽然各类投资主体(包括主体运营商、中小企业、外资)都积极投身于增值电信业务市场,增值业务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但大多数业务的市场小得可怜,有些业务几乎没有市场,增值电信业务的规模效应还未形成,用户对增值电信业务的潜在需求还没有被充分的开发和有效地利用。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