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北京市对日软件人才培养战略启动
在3月下旬召开的“2003年北京软件工作会议”上,北京市科委副主任俞慈声宣布了北京软件行业的“长风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把北京建成亚太地区最具发展活力的软件发展新都。其首要目标则是:在2005年实现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超过800亿元。由此我们可以推定,在北京市未来的整体经济构架当中,软件业势必成为一个热点。
而这个热点中的重点,则是对日软件的出口。在该会议上,北京市政府同时宣布了 “双千计划”:每年培养1000名懂日语的软件工程师、重点培育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骨干软件企业,力争对日软件出口额年增长超过60%。
北京乃至全国的软件从业者在掂量这些数字的同时,怕是都会把额头蹙起:相对于北京软件业的现状及人才素质,这些目标是否都定得太高了?专家认为:北京软件业虽然发展蓬勃,但距国际水平仍有很大的差距,集中表现在软件人才的匮乏上面。而对日软件出口战略将是一枚重要的棋子,策略得当,则可以激发人才培养的速度与质量,进而盘活整个中国软件产业。
中日软件产业合作
前景光明
进入90年代,日本由于泡沫经济的影响,经历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日本政府把希望寄托于IT产业,希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助传统行业走出低谷。2000年,日本在IT方面的投资占当年投资总额的16.8%,IT行业的销售额和从业人数也迅速增加,竞争随之激烈起来。
在国际软件市场上,日本是全球第二大软件产业与服务需求国。其软件产品主要满足内需。在1999年日本全年软件进口额中,91.5%是从美国进口,4.9%从欧洲进口,其他只占3.6%(这部分几乎全部来自于印度)。由此而见,日本软件市场存在着巨大的需求与合作空间。而受益于日本在传统制造业方面积累的经验,“外包”(Outsourcing)作为一种合作生产方式,也成为日本软件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所采用的首要方式。
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IT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在软件外包方面展开合作。但是在初期,由于中方技术力量薄弱及沟通方面的原因,双方的合作并不顺畅,经常会出现跟不上市场档期、质量不合格等问题。这是一个漫长的磨合期。直到将近十年后,中国软件企业开发实力渐增,更多日本企业的加入,合作进程才快了起来。
NEC、NTT DATA、APLINE、日立、东芝等企业看到了此中潜藏的机会。21世纪初,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赢得“世界工厂”之誉,这些日本大企业纷纷开始在中国设立相关机构,使这个市场的前景变得非常明朗。
中日软件产业合作
规模初具
目前,我国对日本的软件出口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在这方面做出贡献最大的,当数大连市。这首先是因为大连在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方面占有优势地位;其次,则是国家及大连市政府对软件行业的政策扶持及其他优惠政策。于2000年6月开始运作的大连软件园集中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软件产业实体,并在多项经营中逐渐强化了对日软件出口的概念。而经过一年多的运作,大连软件园就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日软件产业合作战略门户”。在入驻该园的110多家软件企业中,日方独资软件企业占20%,中日合资软件企业占50%,国内软件企业占30%,而大连软件园每年对日软件出口额占整个大连市软件出口的50%。统计数据显示,仅在2001年,大连软件园的软件销售收入已达5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
正是大连软件园的主动出击、积极运作,使中国的软件企业成为日本企业的首选合作伙伴。而北京软件企业的对日外包的业务一直是有声有色的,北京软件协会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北京市通过双软认证(指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认证)的企业有1700家,其中10%~15%都在做对日业务。而北京市科委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去年北京软件企业出口额(海关统计)已达9300多万美元,占全国海关软件出口的35%。其中北京企业对日软件外包业务占北京软件海关出口的70%左右。在北京软件出口排名前15家企业中,对日软件出口企业就占了11家,占北京市软件出口总额的63.8%。
在操作模式上,大连的对日合作主要是通过园区以整体形象展示的;而北京则以企业实体的自主开拓为主。大连的做法对于北京,自然有其可资借鉴之处。去年4月份启动的中关村软件园,在发展策略上就参照学习了大连软件园“外引内联”、“官助民办”的创新体制,效果显著,使中关村软件园迅速得到了日本相关企业及政府官员的重视。
产业要发展
人才是关键
人才是产业的原动力,这句话已是老生常谈。因而,在发展的初期,大连软件园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把人才培育作为重要任务。大连软件园计划在5年内建立3~5 所民办国际化软件学院,形成年培养能力达万人的教育培训体系。目前,大连有软件开发人员3万余人,而到2005年,人才缺口将达4万至5万人。所以,虽然目前此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当中,压力仍显而易见。
而对于北京,对于“长风计划”中诸多明确而迫切的数字期望,北京的软件人才培育如果仅希望依靠现有的教育体系,这当然是行不通的。对于此等状况,有业内人士说道:“高等教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后一块顽固堡垒。” 这话虽然显得偏激,但就现状来看,也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了问题的实质。因为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实际需求脱节,造成了“应届毕业生找工作难,用人单位招有用的人才难”的两难状况。而对于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在这期间,需要有其他的教育形式来“补缺”。“中科院研究生院对日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就是应对这个“补缺”义务并顺应对日软件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而出现的一家培训机构。
“人力资源将成为日资以及对日软件外包企业快速拓展业务的瓶颈,”该培养基地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中科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助理院长、中科天地软件人才培训中心副主任谢勇说,“我们的到来,正是想通过我们的努力,来打破这种发展瓶颈。”“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以产业界的需求为导向,以学员为中心’,采取‘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而这正是大批量、高质量地培养各个层次的对日软件人才的必要条件。” 中科院研究生院对日软件人才培养基地于上个月启动。这也相当于北京市对日软件人才培养战略的启动,相当于“双千计划”的尖刀部队。其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
但对于中日软件产业合作的市场机遇来说,仅有中科院研究生院一家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需要更多社会资本的进入,以加速中国软件人才教育的产业化。
对日外包只是第一步
在“2003年北京软件工作会议”上,有专家认为,软件产业只有采用“引进来”的方法才能带动国产软件的“走出去”。对日软件外包正是“引进来”,而我们的目的在于“走出去”。因此,对日外包仅仅是振兴中国软件产业的第一步。
如同印度软件业的繁荣在于契合了美国软件业的内需一样,日本国内软件市场强大的内需与中国软件业走出国门的强烈愿望也极相契合,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据金山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