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中国三大科技园区:东莞、苏州、中关村
东莞、苏州、中关村分别位于中国的东、南、北三个方向,成立时间有先有后,面临的处境各不相同。同为享誉全国的科技园区,三个地方却正面临着不同的命运。谁会在发展中领先一步呢?对人才的吸引,是决定他们未来最关键的一环。
东莞
对高级人才缺乏吸引力
到目前,在东莞投资办厂的台资企业有4372家,其中上市公司超过100家,有800多家从事电脑产品生产,有10多家的电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地位领先。IBM副总裁曾经说过一句话形容东莞IT制造业在全球产业的地位:“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15分钟,全世界的电脑价格都会因此产生波动。”
但这个制造业名城,在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危机。
“在这里要招到好的人才比较困难,所以很多企业都想到北方去建厂,而不在这里继续注资。”美宝玩具公司的主管对记者说。
东莞在历史上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1978年11月,太平手袋厂在东莞的建立,给东莞人带来了希望,这也是东莞的第一家来料加工厂。随后,内地人力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入东莞,使这个只有150万人口的城市迅速膨胀起来,现在,东莞外来人口已经达到了500万,是本地人口的3倍,外来人口的吃住和安全问题,给这个小城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有人曾经计算过,为了解决这些人的吃的问题,分散在各个村镇的养猪场就有4000多个,每年生猪的出栏量达150万头,以致于东莞运河污黑的河面恶臭难闻。由于缺乏良好的管理,进入东莞,你会看到这里城市布局混乱;各个施工工地上噪音巨大,街道两边垃圾堆积如山;摩托车在街道中央横冲直撞……
“这里几乎招聘不到大学生,一般都是来自内地的民工,他们大多是初中毕业或没有毕业的,而且这里的企业重视经验、实力,然后再看学历。另一方面,这里的环境也吸引不了高学历的人。”在东莞美宝玩具厂工作了三年的主管周小姐对记者说。
吸引和留住高级人才成了东莞的心病,而且也关系到企业的发展。
已经把自己的企业转移到长江三角洲的台商协会会长郭山辉说:“这里的劳动力基本是外来人口,大学生的供应量不足,东莞城市过度发展,居住环境不好,造成高级人才不愿意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的张国庆先生分析了东莞的现状:
“虽然东莞制造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达到较高水平,但是不可否认,目前的制造企业还是以组装生产为主,而忽略向技术转型。没有利用好向台商、港商们学习技术的机会,没有利用好手头的资源,另外,东莞有着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国际贸易比较发达,但是他们也没有向国际上比较成功的国家汲取经验,发展国际贸易。同时也没有把自己的形象塑造起来。在大家的眼中,东莞似乎就是一个廉价劳动力市场富裕的城市,它的居住条件吸引不了高级人才,这样给招商引资也带来了困难。随着沿海地区的开放政策在全国普及,东莞所具有的优势不再是独有的,内陆地区在土地、人力成本等方面的积累使得它们可能拥有后发优势。”
张说:“长期以来,东莞市是在既无技术、也无人才又无资金的条件下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以土地合作为主要特点的多达数十个的各类开发区,已经消耗掉了东莞市的大量土地资源,单纯靠走土地和劳务输出的路已经比较困难。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人才是重中之重。但是同北京、上海等地相比,东莞除了成百万熟练的产业工人外,高素质、高科技人才方面没有优势。”
事实也摆在了东莞人的面前。今年5月底在北京举办的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今年首次作为分会场,签约项目23个,总签约金额32.1亿美元,比去年增长3亿多,而相形之下,东莞的得分显然比不上北京开发区。
东莞感受到压力了。
苏州
优越环境吸引外来管理人才
“苏州政府将投资11个亿建设区内公园,是免费公园”,工业园内的一位员工对记者说。
11个亿建设一个公园,这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似乎有点奢侈了。
“利用自己所有的资源,打造工业园区,给投资者一个良好的环境。”工业园区的一位领导干部对记者说。
苏州人做到了。
在城市建设和治安环境方面,苏州政府确实花费了大力气,国际资本则是用“脚”对苏州的付出投下肯定的一票。飞利浦、爱普生、佳能、微软、日立等等,很多的欧美企业是自己盖的厂房,可见他们是要在这个地方扎根生枝了。
10月25日韩国三星投资了3亿美元成立了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这家工厂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每月产量可达16万台。
苏州,在地理位置上跟东莞有着一拼的架势,但是苏州却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不论是在环境改造方面还是人力资源的问题,苏州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向。
“园里的企业职工中,80%是当地的人,只有20%是从外地聘请来的,他们大多做管理层。”苏州华东度膜玻璃有限公司的胡先生说,“而且对于这些外聘人员,企业都提供了优越的福利待遇留住他们,企业提供住宿的宾馆,工作三年就可以申请户口蓝本,这样就可以得到更多福利,比如住房公积金、社保等等。”
曾经有人这么形容:苏州是上海的后花园。从她所处的位置,就可以知道她所具有的市场发展机遇有多大。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金融系统发达,有着完备的人才结构和数量,而且素质普遍较高。既为上海后花园,其资源可以辐射到苏州,给苏州的人才提供了一定来源。
近年来,苏州的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很快,全市有各类高校、中专、中技85所,每年有5万名高素质的新生劳动力。苏州市确定了要在下世纪初建成市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200多万的大城市。近几年来,每年有数万名高素质的人才从外地流向苏州。
苏州的优越环境,吸引着大量的人才和投资,这是它成功所在。
中关村
商贸人才比科研人才更吃香
因为长江三角洲的兴起,扬言要做中国硅谷的中关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形象和实力了。
中关村作为辐射全国最大的电子产品市场,一直都是中国电子行情的指示牌。从中关村的起家到成功,这个市场容纳了太多的荣耀和伤痛。因为早期电子市场的集市式运做模式和小贩式经营环境,加上物业管理的相应滞后,造成了假货、水货层出不穷,这些不仅有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给中关村的高科技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
商贸气息笼罩了中关村的上空。
“帮我留心一下外企的机会,我想走了。”两个月前见到这个朋友时她还告诉记者说自己的状况很好,有一个很好的发展的空间,要好好做一段时间的。她是北大广告系的学生,在村里也呆过两年,“呆不下去了,管理不规范,还是想到外企。”
刘卫东告诉记者:“中关村大概有9000多家企业,有很多的就业机会。但是这里的就业机会在下降。去年中关村招聘应届毕业生5500多人,但是今年只招了4000多人,而且人才流动比较大。”
“几乎每天都有3家企业在村里成立。”这是中关村管委会对外的宣传。
张国庆先生说:“在中关村密集的商贸公司中,很多都是由几个同学或者几个校友,研制或购买到某项技术,就攒成了一个公司,这样的公司从管理和规模上都跟不上,就很难成大气候。而且现在中关村重视商贸、经济利益太多,重视科技开发的人少了。”
人才充足,适合研发。但是大多数的公司都去赚钱了,忙着技术升级去了,很少有人再来做基础研发工作。
中关村最大优势在于技术和人才优势。有64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技术人员密度居全国之最,每年高校毕业生5万多人,因此在北京科技人才的供应是相当充足的。一些企业将研发中心,或技术含量高的工厂设在北京,以利用这里的人才资源。
有人说一种生态环境适合一种产业。比如东南亚,它只适合硬盘这么一个行业的发展,我们管它叫做“植物园”,说明一个地区是一个行业最好的栖息地。但当一种病毒袭来时,这个种植园会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而硅谷就不是这样,那里更像是热带雨林,各种物种都存在,之间的关系也极其复杂,有链性关系。
这个问题根本上还要留给中关村自己去思考,中关村如果成为热带雨林,经受风雨的能力就会更强。